+
MENU

BIT百家大讲堂丨智能交互及其相关研究报告会

2024年12月23日下午,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指导、设计与艺术学院主办的北京理工大学百家大讲堂——“智能交互及其相关研究报告会”在良乡校区综教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心理科学中心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葛列众教授主讲,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巩超教授主持,宫晓东教授对话。

微信图片_20241227163840.jpg

葛列众教授简介:

浙江大学心理科学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空间站工程工效学专家组组长。从事工程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40年,主要研究方向有人机(智能体)交互、面孔认知。40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国防建设项目15项,以及华为等公司横向课题3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主要著作有《用户体验:理论与应用》和《工程心理学》等。2019年,个人获得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领导的团队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工业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等5个部委颁发的“中国航天载人工程突出成就集体”奖。

报告主要内容

PART ONE 

报告中,葛列众教授首先回顾了人因研究的起源,梳理了人因研究的关键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由于技术水平的低下和社会需求的简单化,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性能优化”为主导,强调满足基本的个体需求;进入工业时代后,由于技术的限制以及社会需求的单一性,人机交互设计则以机器为中心,强调机器的功能性和高效性;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因研究逐步回归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注重人的需求与体验,推动了现代人机交互领域的蓬勃发展。

葛列众教授围绕传统人因研究的三个维度(人机界面、人环界面、操作机制),为与会人员分享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案例,并特别提到,在传统人因研究中,操作机制是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包括行为机制和脑机制。在此方向中,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操作人员的行为,如操作动作、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来评估人机交互的效率和安全性,并借助脑电技术等手段,深入探究大脑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的神经生理机制。

葛列众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交互逐渐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新焦点,并对智能体应具备的能力、智能交互的本质等根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葛教授分享了团队近期相关智能交互研究案例,其中特别阐释了智能交互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用户意图识别的重要性,通过将面部表情、心率和心理压力等多模态数据融合,以增强意图识别的准确性和深度。在此基础上,智能系统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和响应用户的需求,推动人机交互向更自然、直观的方向发展。

在面向未来的研究部分,葛列众教授认为,以人为中心的AI研究和ASI研究两个方面将会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与主要发展方向,指出,构建能够在真实环境中AI与人类进行自然交互的具身智能的研究、以及面向复杂任务与多变环境的群体协同交互、智能自组织研究都会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学术互动环节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葛列众教授回应了同学们关于在设计中如何将功能和体验相互平衡的提问,指出设计应该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具有“超越的体验”。在谈到人和智能体的关系时,葛列众教授认为人和智能体应该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的关系,人应该学习如何使用智能体,智能体也应该在使用过程中适应人的使用习惯,体现它的“智能”。人和AI是共存共荣的关系,AI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因此葛列众教授特别指出,“AI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他特别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书籍,多参与项目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总结理论。

报告的最后,巩超副院长代表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向葛列众教授颁发了“北理工百家大讲堂”讲座证书,以感谢他对学术交流的贡献。

微信图片_20241227164009.jpg

本次讲座吸引了全校多个学院和专业的师生,葛列众教授的报告为大家展示了智能交互领域的发展脉络,分享了对人因学科及智能交互技术的深刻理解,启发了大家对未来研究与实践方向的更加深入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