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获北京理工大学 学生最高荣誉“徐特立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等 20余项荣誉
她的设计创新成果屡获大奖
曾获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
“学院派奖”全国艺术与设计大赛特等奖
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一等奖
中国好创意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银奖
等40余项竞赛奖项
……
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
她致力于运用设计手段
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守护
她就是设计与艺术学院
2023级硕士研究生 白映溪
六岁那年,白映溪第一次走进故宫
年幼的她踮脚扶在展柜前
听讲解员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那一刻,历史的厚重与美的震撼
在她心里扎了根
她说,“那些文物像是会说话,
我想听懂它们的声音。”
从此,图书馆和博物馆
成了她最常去的地方
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痴迷
成了她人生的指南针
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文化遗产设计方向
她希望用设计架起一座桥
让传统与现代对话
“如果不能活在现代生活中,
更多的文化遗产
将会在我们这一代成为化石。” 白映溪说道。
初心:用设计传唱民族史诗
从本科到研究生,白映溪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9年,她跟随公益组织
深入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村落
在那里,她看到非遗传承人
坚守着古老的技艺却无人问津
吟唱的山歌却渐渐湮没在喧嚣中
“民族文化的根不能断。”她暗下决心。
2021年,她带领团队
挖掘藏族《格萨尔王》、蒙古族《江格尔》
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
与百年国货品牌“英雄钢笔”
联名设计系列文创
产品上线当天即冲上天猫热销榜
实现单件销量和点击量的翻倍
有网友留言:“原来英雄钢笔不仅是书写工具,
更是一把打开民族记忆的钥匙。”
民族IP+国货振兴
年轻的设计助力老字号转型升级
此项设计成果获评
2021北京十大文化创意产品
探索:让文化“活”在当下
“文化传承不能只靠情怀,
要让人用得着、买得起、愿意晒。”
她与中华老字号“谢馥春”公司合作
将圆明园复原园景与百年非遗工艺相结合
开发出“四时园景”系列联名香囊
让年轻人把微缩园林“挂”在包上
一经售卖就大受欢迎
她以《楚辞·山鬼》为灵感设计丝巾
探索“新中式”东方美学的设计语言
把屈原笔下的山鬼化作飘逸水墨点缀
成为汉服爱好者追捧的“爆款”
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
她还在交叉领域进行探索
在北理工的实验室里
她还有另一重身份——文化遗产“翻译官”
借助3D建模和数字修复技术
她把残损的壁画复原成动态影像
将晦涩的考古报告转化为可视化图表
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进行视觉“转译”
用创新设计形象化表达
“用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
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使命:一腔热爱,不负时代机遇
“在北理工,不仅有硬核实力,更有人文关怀。”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
白映溪背着测绘仪走遍北京石景山区
烈日下丈量百年古桥的尺寸
暴雨中记录石碑的裂痕
“摸到文物上的每一道纹路,
就像握住历史的手。”白映溪谈到。
课堂外,她是支教课堂的美术老师
带着山区孩子用黏土捏制陶俑、绘制壁画
她也是直播间里的“助农设计师”
用美育助力乡村振兴
以设计服务社会公益
2024年,她首次参加全国职业规划大赛
在决赛后获得银奖时
评委问她未来目标,她答得干脆
“让文化遗产不再沉睡,
让它们‘活’在在衣襟上、在茶杯里、
在每一代中国人的生活里。”
有人问她,设计那么多文创
你不会厌倦吗?
她笑着举起手机,展示出故宫角楼的锁屏壁纸
“它提醒我,一切源于趴在故宫展柜前
那个小女孩专注的眼神
现在,我要带更多人去听文物讲故事。”
寄语
高考在即,白映溪寄语广大高考学子:
在北理工,开放的课堂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赋予我自主求知、积极探索的欲望。学校开放的平台和多元的学科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丰富的社会实践项目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这些经历赋予我在文化传承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勇气。希望大家来到北理工,在校园里不断向目标奋进、向梦想前行,书写绚丽多彩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