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Introduction 《人工智能设计基础》课程是面向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智能创新设计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的一门实践型核心课程。作为首次尝试,今年我们以“空间计算+大模型”为切入点,采用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依托项目制教学、模块化技术学习方案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需求,形成对数智时代下设计创新的深刻洞察。在为期四周的课程中,同学们不仅要应对贯穿始终的编程、算法、前端开发等技术挑战,还需不断吸收并融汇来自产学界的思想碰撞。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对智能创新设计的热忱和包容,对作品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的迭代打磨。最后,衷心感谢课程教研团队,以及来自Rokid、百度、阿里云、洛可可、AI360的企业导师们对本次教学探索的倾力支持! 课程教师:任熹培 课 程 设 计 Course Design 课程教师:任熹培 教研团队:蔡霞、王南轶、张晓玉、孙小晴 企业导师:杜稼淳(阿里云)、黄志鹏(Ai360)、季杨康(Rokid)、李毅超(洛可可集团)、冉旭(Rokid)、王雪莲(百度)、赵维奇(Rokid) 授课时间:2024.05.20 -2024.06.14 课程学时:48学时 空间计算与AIGC大模型正在共同开辟设计创新的广阔空间。空间计算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重塑了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与交互方式;生成式AI不仅是设计加速器,更是创造全新设计形态的关键。本次课程旨在鼓励学生深入探讨空间计算与AIGC在实际应用中的交织与融合,在技术与创意的交汇处创造出更具前瞻性的设计作品。 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四部分内容展开: AI通识模块 / 知识库先导学习 以先导课程形式介绍人工智能概述、机器学习基础、深度学习核心概念与神经网络架构与优化,围绕“波士顿房价预测”经典案例和数据集构建进行实训,拓宽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通识认识。 空间计算模块 / 项目制学习 邀请Rokid企业导师,围绕空间计算的基础理论、深度学习在空间计算中的应用、设计实践案例和空间计算SDK实战等内容进行讲授、实训练习与辅导答疑。 大模型模块 / 混合式学习 通过企业导师公开课的方式,邀请百度、阿里云和Ai360等企业的设计专家讲授AIGC生成式设计、模型训练、大模型与用户体验、智能硬件设计中的AI应用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AI在业界的应用。 设计实践模块 / 课赛融合 由洛可可、百度飞桨、Rokid等企业的专家与设计师深度参与项目启动、内容整合与深化、综合展示评估等环节。同时,邀请高校AR挑战赛往期获奖团队进行分享,以竞赛为导向推动成果转化。 在刚刚结束的2024Rokid高校AR挑战赛当中,《SLICITY--空镜切片》与neomos两项作品在来自全国高校的100余份作品当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决赛,最终《SLICITY--空镜切片》获最佳创意奖。 成 果 展 示 Exhibition 「 数据集构建 」 以清洁能源与低碳出行为主题进行样本收集、形态解构与编码,从而构建未来载具的形态设计数据集。 数据集展示 「 空间计算+AIGC 」 同学们探索了空间计算与AIGC在娱乐、教育、非遗、文旅四大领域的应用融合,引领观众进入一个互动、沉浸、共创的全新世界。 《SLICITY--空镜切片》是一款用于记录旅途并具有社交属性的AR增强现实类应用。在该应用中,用户能够在旅行中使用AR眼镜拍摄现实中有趣的地标,通过AIGC技术将照片风格化后存储为模型。用户可以将模型进行组合,搭建属于自己的虚拟小世界,还可以通过盲盒邮寄的形式将自己的虚拟模型共享给好友。 通过AIGC与AR结合的方式,SLICITY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个性化旅行留念方式。用户不仅能创作自己的旅行故事,还能通过社交功能分享自己的故事,增强与好友、亲人的联系。从而鼓励人们感受、记录和分享旅行中的美好瞬间。 课题反思与讨论:在洛可可进行的结课汇报使我们收益匪浅,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在项目开始前明确用户价值的重要性;设计目标一定要少而精准;许多理念不能只是浮于表面,一定要深挖,比如元宇宙以及我们的Slogan都需要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neomos是一款针对5-6岁儿童的创新教育应用,通过AR+科普绘本+AIGC的方式,在孩子阅读的同时提供虚拟的场景显示,并通过故事引导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沉浸感。用户可以通过AR眼镜识别绘本图像,进入三维星空世界,并利用手势进行自然的交互。应用内置的AIGC技术允许孩子和家长共同生成个性化的绘本内容,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该应用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成为孩子们探索宇宙、了解星球的最佳伙伴。 课题反思与讨论:虽然该应用在家庭教育和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如何更好地整合到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成为教师和家长认可的教育工具,是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AR绘本交互应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不断的基于用户反馈的设计与技术优化,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提升这款应用的用户体验和教育效果。 “献给我 最亲爱的朋友陈宇,愿我们的梦想永不熄灭。” 《寻梦扎迹》是一款基于AR技术的非遗扎制工艺解谜游戏。游戏主角是一位9岁小女孩林芳芳,她的爷爷林文达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扎制手工艺人。芳芳在爷爷工作室里发现了一本尘封已久的笔记本,通过探索和解谜,她逐渐揭开了爷爷与陈宇过去的秘密… 玩家需要佩戴AR眼镜,跟随指示完成扎制工艺过程,通过完成任务、收集线索、解开谜题来推进故事情节,帮助小女孩揭开秘密真相,体验一场充满冒险和挑战的扎制之旅。《寻梦扎迹》不仅是一款有趣的解谜游戏,更是对中国传统扎制工艺的一次致敬。 课题反思与讨论:该课题研究通过将传统扎制手工艺与XR技术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创新途径,但在实践中需深入考虑如何平衡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播,确保手工艺的精髓得到真实体现。同时,探讨了市场化与品牌建设的新途径,但也应关注技术门槛、用户接受度及长期可持续性等挑战,确保项目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并持续发展。 《馆遇》是一款小众博物馆AR探索软件,希望通过趣味性交互任务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小众博物馆吸引更多游客。用户可以通过馆遇体验到沉浸式的参观体验,完成各种互动任务,解锁隐藏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知识。 《馆遇》致力于推广更多优秀的小众博物馆,让观众在探索和分享中发现文化的魅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博物馆带来更多的关注和人流。通过馆遇,文化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能够在数字时代中享受到独特且丰富的文化体验。 课题反思与讨论:在该课程项目中,通过创建和优化馆遇,我们成功地融合了AR技术与文化推广,提升了小众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和吸引力。总结反思,这不仅强化了我们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 总 结 Conclusion 在短短的四周时间里,同学们打造出一系列充满创意的设计概念。感谢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的付出与努力,我们一同见证数字时代设计的全新可能性!